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Hovenia acerba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23秒
枳椇
Hovenia acerba Lindl.
中国植物志>> 第48(1)卷 >> 鼠李科 Rhamnaceae >> 枳椇属 Hovenia

2. 枳椇(唐本草) 拐枣(救荒本草),鸡爪子(本草纲目),枸(诗经),万字果(福建、广东),鸡爪树(安徽、江苏),金果梨(浙江),南枳椇(黄山植物的研究) 图版25: 4-5

Hovenia acerba Lindl. in Bot. Reg. 6: t. 501. 1820; 陈嵘, 中国树木分类学 744. 1937. p. p.; Y. Kimura. in Bot. Mag. Tokyo 53: 477. 1939; 徐炳声, 黄山植物的研究 145. 1965. ——H. inaequalis DC. Prodr. 2: 40. 1825. ——Zizyphus esquirolii Levl. in Fedde, Rep. SP. Nov. 10: 148. 1911, pro syn. H. dulcis Thunb. teste Rehd. in Journ. Arn. Arb., 15: 17. 1934. ——H. parviflora Nakai et Y. Kimura, 1. c. 478. 1939. syn. nov. ——H. dulcis auct. non Thunb.: Lindl. in Bot. Reg. 7: 1821. in append. et Bot. Mag. 50: t. 2360. 1823; Schneid. in Sarg. Pl. Wils. 2: 252. 1914; Rehd. et Wils. in Journ. Arn. Arb. 8: 167. 1927; Hu et Chun, Ic. Pl. Sin. 1: 37, t. 37. 1927; Hand.-Mazz. Symb. Sin. 7: 677, 1933; Cheng in Contr. Biol. Lab. Sci. Soc. China 9: 178. 1934. p. p. quoad C. L. Tso 1195; 钱崇澍, 中国森林植物志图版 42. 1937; 侯宽昭等, 广州植物志 414. 1956; 裴鉴等,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474. 1959;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: 751. 图3231. 1972.一部分。

2a.枳椇(原变种)

Hovenia acerba Lindl. var. acerba

高大乔木,高10-25米;小枝褐色或黑紫色,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,有明显白色的 皮孔。叶互生,厚纸质至纸质,宽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心形,长8-17厘米,宽6-12厘米,顶端长渐尖或短渐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稀近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常具整齐浅而钝的细锯 齿,上部或近顶端的叶有不明显的齿,稀近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沿脉或脉腋常被短柔毛或 无毛;叶柄长2-5厘米,无毛。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,顶生和腋生,被棕色短柔毛;花两性,直径5-6.5毫米;萼片具网状脉或纵条纹,无毛,长1.9-2.2毫米,宽1.3-2毫米;花瓣椭圆状匙形,长2-2.2毫米,宽1.6-2毫米,具短爪;花盘被柔毛;花柱半裂,稀浅裂或深裂,长1.7-2.1毫米,无毛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,直径5-6.5毫米,无毛,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色;果序轴明显膨大;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,直径 3.2-4.5毫米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
产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、山坡林缘或疏林中;庭院宅旁常有栽培。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。

木材细致坚硬,为建筑和制细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。果序轴肥厚、含丰富的糖,可生食、酿酒、熬糖,民间常用以浸制“拐枣酒”,能治风湿。种子为清凉利尿药,能解酒毒,适用于热病消渴、酒醉、烦渴、呕吐、发热等症。

本种外形酷似北枳椇H: dulcis Thunb.且容易混淆。由于鉴定上的错误,前人经常将本种误认为北枳椇,但本种的叶常具整齐的浅钝细锯齿,花序为顶生和腋生的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,花柱半裂或几深裂至基部,果实较小,而后者叶具不整齐的深粗锯齿,花序为不对称的聚伞圆锥花序,顶生,稀兼腋生;花柱浅裂;果实较大,显然不同。

2b.俅江枳椇(变种)(东北林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)拐枣(西藏察隅)

Hovenia acerba Lindl. var. kiukiangensis (Hu et Cheng) C. Y. Wu ex Y. L. Chen in Bull. Bot. Lab. North-East. Forest. Inst. 5: 87. 1979. ——H. kiukiangensis Hu et Cheng in Bull. Fan. Mem. Inst. Biol. n. 3, 1: 195. 1948.

此变种的叶形、锯齿及花序等性状与原变种相同,仅以果实被疏柔毛,花柱下部被疏 柔毛相区别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
产云南西北部至南部(俅江、贡山、景洪、勐海、西畴、富宁、屏边)、西藏东南部(察隅)。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中,海拔650-1800米。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俅江。

胡先骕等发表此种时,认为“该种叶较小,下面密被绒毛,边缘具细锯齿;花序和果被疏柔毛”与H.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有明显的不同。我们检查了该种的模式标本(俞德俊20470),发现该种叶形锯齿及花序等与枳椇H. acerba Lindl.无显著的区别,同时在分布上也常交叉,因此,将其重新组合作为本种的一个变种较为适宜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82《中国植物志》第48(1)卷 091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
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
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
鼠李目 Rhamnales
鼠李科 Rhamnaceae
鼠李族 Trib. Rhamneae
枳椇属 Hovenia
图版25:4-5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